鲜于是什么意思,鲜于字起名寓意,鲜于五行属什么
鲜于姓渊源名人
拼音:xiǎn,xiān
结构:左右
部首:鱼
简体笔画:14画
五行所属:金
是否常用:是
繁体字:["鮮"]
起名笔画:17画
五行解释:清雅荣贵,多才贤能,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名利双收。
拼音:yú
结构:单一
部首:二
简体笔画:3画
五行所属:土
是否常用:是
繁体字:["於"]
起名笔画:3画
五行解释:一生清荣,温和贤淑,中年劳神,晚年隆昌。女人薄幸多灾。
姓氏起源

鲜于(Xiān yú)姓 :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入古朝鲜国(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2、出自少数民族。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定县)丁零族(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有鲜于氏。

查看更多姓氏起源
鲜于姓男孩名字大全
鲜于姓女孩名字大全
历史名人

【鲜于辅】

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

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鲜于天】

宋代著名科学家,幼时能日诵千言,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历数、地理、方技。其学问渊博,为当时名儒争相求教的大学问家。

【鲜于枢】

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人。字伯机(1257-1302),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与赵孟頫齐名。早岁学书,未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挽车淖泥中,顿有所悟。其书法笔墨淋淳酣畅,书体遒劲凝重,赵孟頫极推重之。代表作有《真书千文》、《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等。

【鲜于文宗】

东汉孝子。渔阳人,年七岁丧父。父以种芋时亡,至明年芋时,对芋呜咽,如此终身。姊文英适荀氏,七日而夫亡,执节不嫁。及母卒,昼夜哭泣,遂丧明。

【鲜于世荣】

北齐忠义将领,渔阳人,在后主武平中时积战功封为义阳王。后官至领军大将军。

【鲜于修礼】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怀朔镇将葛荣和镇兵鲜于修礼聚众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 一月,鲜于修礼率领六镇“降户”于定州左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起义,很快发展至10万人。他和柔玄镇人杜洛周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北魏命扬州刺史长孙稚为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河间王元琛率军讨伐鲜于修礼。四月,起义军在五鹿(今河北大名东)大败官军。八月,义军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礼,投降北魏。不久,加入鲜于修礼起义军的葛荣杀元洪业自立。九月,葛荣带领义军北趋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间),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境)袭杀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号为齐国,年号广安。不久,又擒斩北魏广阳王元深。三年正月,葛荣义军攻陷殷州(治今河北省隆尧东),杀刺史崔楷,进围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十一月,拔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官军讨伐葛荣。十二月,葛荣领10万义军在阳平(今山东省莘县)东北漳水曲大败官军,击斩源子邕、裴衍等人。武泰元年(528年)三月,义军克魏沧州(治今河北省盐山西南),擒刺史薛庆之。八月,义军围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号称百万之众。九月,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精税骑兵7千征讨义军。葛荣因轻敌,兵力分散,败于滏口(今河北省磁县西北)。葛荣被俘杀。起义失败。

【鲜于仲通】

名向、字仲通。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省东南部),生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中年举进士。鲜于深得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赏识,引为采访支使,委以心腹重事。唐天宝初年,鲜于仲通向剑南节度使章仇推荐杨贵妃兄杨国忠。杨借章仇之力,得以觐见唐玄宗,拜为朝廷参政命官。天宝九年(750年),推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天宝十年(751年),杨为鲜于仲通掩盖讨伐南昭败迹,并推荐为京兆尹。天宝十二年(753年),鲜于仲通请为杨刻“铨综之能”碑,立于尚书省门,以颂扬。不久,鲜于仲通违杨遭贬,天宝十四年(755年)病故。

【鲜于煌】

鲜于煌,男,四川省阆中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衔导师、三峡文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出版有《历代名媛诗词选集》、《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词集》、《杜甫三峡诗新论》、《白居易在三峡·忠州》,以及与人合著《中国三峡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编》等专著:多次获得省市有关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