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_ 梁的意思-梁字五行属什么-梁字取名的寓意-梁姓起源、解释、历史名人-起名网-提供新生宝宝起名
梁姓渊源名人
拼音:liáng
结构:上下
部首:木
简体笔画:11画
五行所属:火
是否常用:1
繁体字:["樑"]
起名笔画:11画
五行解释:一生清雅,多才口快性刚,中年奔波,劳苦,晚年吉祥。
姓氏起源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

查看更多姓氏起源
历史名人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  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 。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终于吴。

梁冀(?~159年),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东南)人。东汉时期外戚、奸臣,大将军梁商之子,两妹梁妠、梁女莹为顺帝、桓帝皇后。

梁肃(753-793年12月23日),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县)人。唐朝文学家,刑部尚书梁毗五世孙。

世居陆浑。建中初,中文辞清丽科,擢太子校书郎。萧复荐其材,授右拾遗,以母羸老不赴。杜佑节镇淮南,辟为掌书记,召为监察御史,转左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贞元八年卒,年四十一,赠礼部郎中。

梁颢(梁灝),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大臣。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配阎氏,有三子:梁固、梁述和梁适。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  -1187年7月24日  ),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南宋名臣、学者。

梁楷,生于1150年,父亲梁端,祖父梁扬祖,曾祖梁子美皆为宋朝大臣。东平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南宋画家。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兴(?-212年),武威郡姑臧人也,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与张横、贾诩、段煨是同乡,曾斩杀李傕。

梁储(1451年8月8日~1527年4月25日),字叔厚,号厚斋、郁洲居士,广东广州府顺德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选庶吉士、翰林编修。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进太子侍讲、翰林学士,参撰《明会典》,迁吏部右侍郎,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元年(1506年),迁吏部尚书,参撰《明孝宗实录》,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迁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十年(1515年),出任内阁首辅。正德十四年(1519年),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梁储刚正不阿,在奸臣得道的局势下,力抗邪风,坚决不与宦官勾结;他心系百姓,不忍百姓赋税重压,敢于为他们说话;他敢于进谏,关心国家社稷,巧妙辅政,减少朝政危机。嘉靖元年(1521年),辞官还乡。嘉靖六年(1527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康。

梁鱣(前522—前440年)字叔鱼,号子京,先祖梁康伯。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齐国人。

梁鳣之儒学作为先秦儒学的重要一环,其上接孔子,下承孟荀。儒家八派中的仲梁氏之儒,仲梁所指便是梁鳣、梁赎二人。父子皆祀孔庙。梁赎亦师承曾子,仲梁门人众多。他们以农为本,提倡家国忠孝之道,在中国儒学史乃至中国思想上都占有及其重要地位。

梁令瓒,生于载初元年(690年),唐朝画家、算术家、天文仪器制造家。汉族,蜀(今四川)人。官率府兵曹参军。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命僧一行改造新历(大衍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令瓒因创制游仪木样。一行称其所造能契合自然,对推步大有帮助。后又与一行创制浑天铜仪。亦工篆书,擅画人物。存世作品有《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图》一卷,北宋李公麟称其画风似吴道子。

梁师都(570~628年),本名梁玄莫,字师都,安定乌氏(今甘肃省泾源县)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政权领袖,刑部尚书梁毗从子。

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 [1]  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今陕西绥德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县)、延安(今陕西延安市)等郡,即位称帝,建立梁国,年号永隆。勾结突厥始毕可汗,受封“大度毗伽可汗”,不断怂恿突厥南侵中原。大唐统一全国后,势力孤弱,内部矛盾加剧。贞观初年,突厥势力日趋衰微,朝廷迁使告谕,誓死不从。

贞观二年(628年),唐朝名将柴绍和薛万均大兵压境,为堂弟梁洛仁所杀。

梁红玉,生卒年不详,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去世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

梁震(863~?),初名霭,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州)人。五代时为荆南(后称南平)割据政权的头号智囊。

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此外还写过《远游稿》《江东白苎》等。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梁佩兰(1630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官员、书法家。擅诗文,同杭世骏、陈兆嵛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生于福州府城。其先祖于清初迁居福州市区。

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

晚年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开山之祖。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梁国治(1723—1786),清代书法家,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又号梅塘,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殿试头名状元。由修撰累官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以经术勤吏治,清俭自守,好学爱才,治事敬慎缜密。有《敬思堂文集》。曾充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卒谥文定。

梁化凤(1621~1671) 字翀天,又字岐山,号沣源,西安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小丰村)人,清朝著名将领。

顺治三年(1646年)武进士,参加讨伐姜瓖叛乱,平定山西。在南京之战中,击败郑成功北伐,官至江南提督、太子太保、左都督、三等男,卒赠少保,谥号敏壮。

梁士诒(1869年—1933年),字翼夫,号燕孙,广东广州府三水县人,出生于今佛山市三水白坭镇岗头村,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银行家、政治家。梁士诒早年与其父梁知鉴同在三水、广州、香港读书,后又与梁启超同于佛山书院游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取进士,历任清邮传部大臣、国务大臣、铁路总局局长,为中国早期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1911年,协助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

民国初期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并以交通系首领、全国铁路协会会长身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全国铁路建设计划。梁士诒有“活财神”、“二总统”之称。1916年,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1918年6月6日,梁士诒创办北京证券交易所,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  。1932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梁士诒以私人名义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请其联合各国,制止日本暴行。1933年3月3日,到上海与段祺瑞共商抗日大计,4月9日病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梁士诒发起华工赴欧、“以工代兵”战略,使中国摆脱了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也达到了中国实际参战的目的。华工的付出也为中国赢得在战后的发言权,中国以战胜国资格参加巴黎和会,为国运而抗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抗争,为华盛顿会议的最终解决埋下伏笔。梁士诒的远见和政治头脑令人叹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共同前身 )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梁方仲(1908-1970)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史专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明代财政史,更是鞭辟入里,多所创见,成绩斐然,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生于日本横滨,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梁思永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先后主持和参加的重要发掘有: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商王陵区,以及后冈遗址等项。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在病床上主持日常工作,为该所的建立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54年4月2日经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梁思永在学术上的重要成就是,通过后冈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他在侯家庄商王陵区主持了中国考古学史上少有的大规模发掘,揭示出商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残酷状况。1930年用英文发表的《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文,是中国国内对仰韶文化认真进行比较研究的第一篇论著。他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通过对龙山文化的面貌和特征的初步概括,预见到该文化将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并探讨了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宗岱(1903年9月5日~1983年11月6日),广东新会人,1903年出生于广西百色。 1917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1923年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1924年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土地。留法期间,结识了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并将其诗作译成中文,寄回国内刊在《小说月报》上,使法国大诗人的精品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此后又前往瑞士、德国学习  。1941年~1944年受聘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并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他随外语系转入广外,任法语教授。1983年11月6日辞世。

梁元桂,恩平歇马村人,清道光二十六年中举人,咸丰二年恩科进士,钦点户部即用主事,历任福建延平、福宁、邵武等知府,还曾任台澍兵备道兼学督提政,在台湾任职期间,颇有建树。

梁光烈,男,汉族,1940年12月生,四川三台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月入伍,河南大学党政干部班毕业,在职大专学历。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国务院党组成员。

梁左(1957年9月3日-2001年5月1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市,籍贯江苏南通  ,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父亲为范荣康,原名梁达,母亲为谌容,弟弟为梁天,妹妹为梁欢。 

1986年,由其创作的相声《虎口遐想》登上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8年12月31日,参与创作的相声《特大新闻》在元旦文艺晚会播出。1990年,创作了讽刺相声《小偷公司》。1993年7月1日,担任总编剧和总文学师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首播。1997年,在情景喜剧《新72家房客》中担任总编剧。2000年8月1日,参与编剧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播出。

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 [4]  。

梁丽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运动健将。

2017年1月,梁丽珍在老年公寓猝然离世,享年72岁。

梁朝伟,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台山市,华语影视男演员、歌手。

林夕,原名梁伟文,1961年12月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东莞市  ,中国香港词作人、创作总监,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林夕与黄伟文并称香港词坛的“两个伟文”。

梁家辉(Tony Leung Ka Fai),1958年2月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华语影视男演员,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今香港理工大学)。

梁静茹(Fish Leong),本名梁翠萍,1978年6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瓜拉庇劳县,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华语流行乐女歌手。1997年因参加歌唱比赛而被李宗盛发掘,并独自前往中国台湾发展。1999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一夜长大》,从而正式出道。2000年凭借歌曲《勇气》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2002年推出第4张个人音乐专辑《Sunrise,我喜欢》。2004年凭借专辑《美丽人生 ... >>>

梁从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03年5月21日生于安徽六安晏公庙。

梁从学 ,幼时家贫,无钱读书,9岁起当放牛娃,后到地主家里学烧酒、做挂面。

1929年9月参加农民协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六安县红军独立团1营2连排长、党支部书记,红25军74师22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4军第12师34团1营3连副连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四次反“围剿”和苏家埠、商潢等战役。

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在穿越平汉路时负伤,留在苏区就医。

1933年1月,留在鄂豫皖苏区的部队组建红28军,他伤愈归队任红28军244团1营3连副连长、连长,后任红82师246团1营营长、2营营长。同年10月起任新28军第82师2营营长、第82师师长,红25军第7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火炮岭、葛藤山、凌云寺、长岭岗等战斗。

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离开鄂豫皖苏区,他再次被留下继续坚持斗争,先后任鄂东北独立团副团长,红28军(1935年2月组建)第244团团长,皖西5路游击师师长,红28军245团团长,黄冈游击队队长等职,在鄂豫皖边地区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游击纵队纵队长、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纵队长、第14团团长,江北指挥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参加了开辟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第4旅旅长,2师副师长兼第4旅旅长,津浦路东军分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金牛山、大桥等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淮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江淮军区副司令、参与指挥所部转战江淮,执行策应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的作战任务,先后取得胡集、破击陇海路、孙集、破击津浦路等作战的胜利。

1949年3月,江淮军区与皖西军区合并成立皖北军区,任第一副司令员,后兼任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交通部部长,在渡江战役中组织完成大量修桥筑路任务。后任皖北军区前线剿匪指挥部司令员、鄂豫皖边区剿匪指挥部东线指挥部司令员,参与指挥了对大别山腹地——金寨、岳西、霍山等地的剿匪作战。

1950年8月任皖北军区司令员。1957年调任江苏军区(后为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离职休养。他驰骋沙场几十年,历次作战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先后负伤13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

梁必业(1916.03~2002.10),男,江西省吉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原中央军委列席常委,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领导者,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为繁荣和发展军事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梁兴初(1912年8月23日—1985年10月5日),男,汉族,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内,曾任中共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梁秉治,出生日期1925年,逝世日期1999年10月19日,出生地,山东乐陵双庙赵郑庵村

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渤海军区二分区直属队连长,4野43军警卫营营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坦克团团长、坦克师师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总政治部管理局局长。1985年6月任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9年10月19日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梁天喜,(1914—1992),1914年11月20日生,四川阆中市西山乡人。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  1992年1月16日,梁天喜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78岁。

梁中玉(1918—1980),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决死队第一总队第三区队排长,游击一团连长,第二十五团教导队队长,第二十五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太岳军区决一旅二十五团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一团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一团团长,第二野战军十四军四十师参谋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副师长,师长。一九五四年入苏联伏龙芝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梁中玉1980年5月3日在成都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梁仁芥(1912年-1991年11月8日),江西省吉安县人(现吉安市青原区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梁仁芥历任宣传队分队长、独立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科长、县游击队政治委员、县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全国解放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91年11月8日,梁仁芥同志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9岁。

梁达三(1912年一1985年5月9日),新中国开国少将,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梁达三(1912年一1985年5月9日),新中国开国少将,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梁金华(1913年6月19日-1962年6月21日),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起任湘鄂赣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特务营营长,短枪队队长,特务大队大队长。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一师师长,二十四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四军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军长。1956年起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后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62年6月21日在上海逝世。同年7月12日被评为革命烈士。

梁辑卿(1912年-1977年),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原名梁世端。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任中共东海工委书记兼5大政委。1942年日军大扫荡,配合胶东主力部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扩大了根据地,使东海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东海3个主力团攻克了烟台、威海。新中国成立后,梁辑卿任安徽省军区政委,后兼任安徽省省委书记。

梁军(1930年3月/4月  -2020年1月14日),黑龙江省明水县人。中共党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形象一说即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 

梁军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原名梁宝珍,  后更名为梁军; 1948年,作为唯一一名女学员参加北安拖拉机手培训班,结业后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 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她又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并担任队长, 1957年大学毕业后,继续投身农机事业,直至1990年离休。2020年1月14日13时许,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 

梁军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全国工会代表大会代表, 第一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10]  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60名劳动模范”,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