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是什么意思,拓跋字起名寓意,拓跋五行属什么
拓跋姓渊源名人
拼音:tà,tuò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简体笔画:8画
五行所属:火
是否常用:是
起名笔画:9画
五行解释:
拼音:bá
结构:左右
部首:足
简体笔画:12画
五行所属:水
是否常用:是
起名笔画:12画
五行解释:
姓氏起源

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 [1]  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查看更多姓氏起源
拓跋姓男孩名字大全
拓跋姓女孩名字大全
历史名人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年)【注:拓跋珪被杀后,其子拓跋嗣继位,于永兴二年(410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北魏(386-534年)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人。

先世曾建立代国,为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年),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史传,采集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对内巩固王朝统治,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费了不少气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由于长途攻战劳顿,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终年32岁。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408-452年),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为泰平王,旋立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纳其谋略,整顿内政,屯田练武,增强国力;把握作战时机,依靠鲜卑骑兵,先后攻灭夏、北燕、北凉,破柔然,击敕勒,袭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历次战争中,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雄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临阵勇猛,多获胜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爱谋杀。

【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时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始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拓跋子推】

(?~477年),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大臣。拓跋子推是北魏献文帝的叔叔,时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当时北魏献文帝不想作皇帝了,准备将皇位让给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乃派人驰往漠南,向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源贺(秃发破羌)征求意见。源贺按照鲜卑传统的父终子及的礼仪,坚决表示不可,之后驰驿入长安,向北魏献文帝正色谏阻,最后北魏献文帝听取了源贺的意见,没有将将帝位传给拓跋子推,而是传给了儿子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资深贵族,也是反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对派首领。当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时,以拓跋子推为首的少数旧贵族千方百计进行反扑,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挚爱林明珠诱使太子拓跋恂(元恂)触犯刑律,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杀死了太子。

【拓跋禧】

(?~501年待考),汉名元禧,字永寿,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咸阳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咸阳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后,拓跋禧受遗诏辅政。拓跋禧为人骄奢成性,贿赂公行,以奴仆臣吏广营田产,开采盐铁,为北魏宣武帝所恶后,阴谋举兵反叛,事泄被杀。拓跋禧所为,史称“世宗颇恶之”。

拓跋禧特别喜欢猜谜。《北史》上记载,拓跋禧因谋反事败逃亡出走,在途中还要侍从兼防阁尹龙武给他出谜解闷。

【拓跋澄】

(467~520年1月13日),汉名元澄;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任城王。拓跋澄能征善战,骁勇异常。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反对改制的鲜卑贵族穆泰、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军拓跋思誉(元思誉)发动兵变,以抵制改革,另立新君。

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大军前往镇压,一举扑灭叛乱,将二人拘捕在平城狱中。之后,北魏孝文帝亲往审讯,诛杀穆泰,赐陆睿自尽。

【拓跋干】

(469~499年),汉名元干;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河南王。

【拓跋羽】

(470~501年),汉名元羽,北魏献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广阳王,宰相。

【拓跋雍】

(?~528年),汉名元雍,字思穆,北魏献文帝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颍川王、高阳王,宰相。拓跋雍先封颍川王,后改封高阳王。北魏宣武帝时,屡迁司空,议定律令。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进位丞相,与侍中拓跋叉(元叉)同决庶政。拓跋雍一生富贵冠一国,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河间王拓跋琛(元琛)斗富。北魏孝庄帝执政初年,大都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拓跋雍被杀。

【拓跋勰】

(公元473~508年),汉名元勰,字彦和,北魏献文帝之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司州洛阳光睦里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学家。拓跋勰,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年轻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对推动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跋祥】

(?~504年),汉名元祥,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北海王。

【拓跋恂】

(482~497年),汉名元恂,北魏孝文帝之长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

【拓跋思誉】

(467~506年),汉名元思誉;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镇北大将军。

【拓跋隆】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隆,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安乐侯。

【拓跋超】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超;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骁骑将军。

【拓跋乐平】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乐平;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射声校尉。

【拓跋拔】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拔;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前彭城镇将。

【拓跋珍】

(468-514年),汉名元珍;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代郡太守。

【拓跋颐】

(?-500年),汉名元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朔州刺史、阳平王。

【拓跋丕】

(422年-503年),汉名元丕;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平阳公。因功拜东骑大将军。在鲜卑宗室中,他是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他年长北魏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不过,拓跋丕之子拓跋隆、拓跋超,以及弟弟拓跋业皆参与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皆被镇压。

【拓跋业】

(生卒年待考),汉名元业,拓跋丕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抚冥镇将、鲁郡侯。

【拓跋平原】

(?~487年)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拓跋平原亲自讨斩之。

【拓跋可悉陵】

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