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_ 鱼的意思-鱼字五行属什么-鱼字取名的寓意-鱼姓起源、解释、历史名人-起名网-提供新生宝宝起名
鱼姓渊源名人
拼音:yú
结构:上下
部首:鱼
简体笔画:8画
五行所属:水
是否常用:1
繁体字:["魚"]
起名笔画:11画
五行解释:一生清雅多才,温和贤能,福禄双收,中年劳,晚年吉祥。
姓氏起源

鱼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姬姓。

查看更多姓氏起源
鱼姓男孩名字大全
鱼姓女孩名字大全
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鱼姓家族在中国早期历史上表现不俗,《左传》就载有官拜宋国右师的宋国人鱼石;汉时有以业贾致富而传名的鱼翁叔;三国时有史学家鱼豢(huàn),官拜右将军的鱼遵;唐中叶有权倾当朝的大宦官鱼朝恩;宋有御史中丞鱼周恂……等,这些都是留名史册的人物。

鱼豢

鱼豢,著名三国时史学家。鱼豢撰写了著名的史书《魏略》,在《魏略》中对三国的历史有比较精准的记述。比如: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耕读,交友访贤。潜心求学而不求闻达,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扶助蜀汉。千百年广为传诵,成为中国历史上礼贤下士的典范。然而,关于这件事,史书记载却相互不同,长期聚论纷纭。史家黄长明引经据典,仔细剖析,认为诸葛亮登门求见刘备在先,引起了王满全等人的驳论,黄长明针而对之,指出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鱼遵

鱼遵,著名三国时右将军、广宁公。

鱼俱罗

鱼俱罗(?-613年),著名隋朝将领,冯翊郡下邽(陕西省渭南东北)人。鱼俱罗“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每逢战事,“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

鱼孟威

鱼孟威,著名唐朝官吏。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从黔南移镇桂州,任刺史。当时距前任李渤修灵渠已四十三年,渠道湮圯严重,舟楫往来艰难。他主持修浚,一改前人用“束条”、“散材”的作法,“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历时一年多,竣工后“防阨既定,渠遂汹涌,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他写有《重修灵渠记》,建议常加修浚,以利国计民生。后人感念其功,列为修渠“四贤”之一。

鱼朝恩

鱼朝恩,公元722~770年,泸州泸川人(四川泸县)。著名唐朝宦官。

鱼朝恩在唐玄宗时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随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由此开始。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进犯 ,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门峡)。鱼朝恩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后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干预政事,慑服百官,贪贿勒索。置狱北军,人称地牢,迫害无辜。大臣元载知唐代宗对其不满,乃与安史之乱谋除之。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节,唐代宗乘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了鱼朝恩。

鱼玄机

鱼玄机,公元842~868年,女,原名幼薇,字慧兰,“玄机”是其出家后的道号;长安人。著名唐朝诗人。

鱼周恂

鱼周恂,字裕之;雍丘人。著名北宋御史中丞。

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相传他任安州知州时,管园子的小吏见有条大蛇垂在阑干上,走近仔细看,原来是鱼周询喝醉了酒在那里小睡。

鱼崇谅

鱼崇谅,字仲益,崇谅初名崇远,后避汉祖讳改之;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鱼侃

鱼侃,字希直,晚号颐庵;江苏常熟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永乐年间进士。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随都御史王竑监督漕运。因河道时有淤浅,航行不便,奏请创设“浅浦夫”(撩浅),随时疏浚,以保畅通,这时人称颂。任开封知府时,审理案件不受请托,人称誉为耿直刚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弃官返里,生活贫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单薄,甚或无米下锅,仍怡然自得。

鱼侃在开封任职多年,因母丧致仕还乡时,随手只有一只竹箱,箱内除平日穿的旧衣服外,仅存俸银八两。到达家乡时,见常熟城内文庙中孔子像前缺少香炉、花瓶二物,他就捐出这仅有的八两银子铸造了香炉和花瓶,只带着一箱旧衣服和清白之身回到家中。因为太穷了,家中经常揭不开锅,老婆怨声连天,他假装没有听见。

由于鱼侃为人光明正大,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当时人们称他“包老”,将他比作包公。

后来,鱼侃生病卧床不起,家中无仆佣,老妻亦无力服侍,只好在他家的屋梁间悬挂两条绳子备用。老婆用大麦米熬好粥后,端到床前,喊一声“清官!麦粥在此。”他就伸出双手,抓住绳子坐起喝粥。喝完,又抓住绳子慢慢躺下。他死后无寿衣,只能着旧布衣入殓,葬于常熟北山报慈里。

殁后,里人纪念他,立祀于乡贤祠。鱼侃死后约二百年,明朝崇祯年间任淮扬巡抚的路振飞巡行到常熟,前去鱼侃墓致祭,为他立了“第一清官鱼侃”的石碑,同时在墓侧立两石碑,一书仲雍,一书子游,以这二位先哲陪衬这第一清官。三百余年后,他的同乡晚辈、清朝时期的王应奎觉得《明史》没有为鱼侃这样的廉吏立传,历史对一代清官如此冷漠不公平,于是就在自己撰写的《柳南随笔》中特地为他写了一条。

从记载可以看出,鱼侃着实清廉得近乎苛刻,其品格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佩。但是,鱼侃悲凉的下场又不由让人为之感慨,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