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_ 佘的意思-佘字五行属什么-佘字取名的寓意-佘姓起源、解释、历史名人-起名网-提供新生宝宝起名
佘姓渊源名人
拼音:shé
结构:上下
部首:人
简体笔画:7画
五行所属:金
是否常用:1
起名笔画:7画
五行解释:
姓氏起源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历史名人有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佘熙璋、佘国观、北宋女将佘赛花、著名香港女星佘诗曼。

查看更多姓氏起源
佘姓男孩名字大全
佘姓女孩名字大全
历史名人

【佘钦】

(生年待考),籍贯江西南昌人。著名唐朝太学博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佘氏名人。

【佘赛花】

(公元934~1010年),女,亦称杨令婆,封号佘太君,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继业之妻;河北义安人。 [1] 

【佘应龙】

(生卒年待考),铜陵人。著名明朝隐士。他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

【佘可材】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历官襄阳府学训导、吏部验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称“佘天官”。

【佘梅江】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福建闽南佘氏之祖。尊称梅江公,明朝时期为南京吾金卫。

【佘世亨】

(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筑堂于广州越秀山下,藏古图籍、金石、字画。藏愈富,家日贫,求书、诗,画者络绎不绝。工诗文。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翔】

(生卒年待考),字宗汉,号凤台;福建莆田人。著名明朝官吏、诗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举人,任安徽全椒知县。后与巡抚、御史抵牾,即拂衣而去。之后他放情山水以终。工诗,以雄丽高峭为宗。著有《薜荔园集》。

【佘翘】

(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万历举人。屡应会试不第。筑学圃,著书其中。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佘熙璋】

(生卒年待考),祖籍江苏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著名清朝书画家。能做诗、做文章,而以书法和绘画和绘画特别出色,擅长画竹,他的图章也刻得很好;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诗歌、文章里的那种气息,在当时社会中评价很高。

【佘华瑞】

(生卒年待考),字胐生,号西麓,又号程斋;安徽人。著名清朝学者。清康熙年间诸生,选授桐城训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举博学宏词,不赴。与方苍为至友,拟荐为太学六馆师,兼纂《一统志》,辞归。著有《岩镇志草》四卷、《绿梦山人集》二卷等。

【佘国观】

(生卒年待考),字容若,号竺西,又号石癫、石颠,佘熙璋之子;祖籍江苏杨州,居直隶宛平。著名清朝篆刻家。父佘熙璋善画,为麓台高弟。佘石癫能世其学,善篆刻,尤工兰竹兼铁笔。印作曾被选入于《飞鸿堂印谱》。

近代名人

【佘积德】

(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终年65岁。

【佘惠】

(1897-1932),湖南省慈利县人。革命烈士。

【佘巨源】

(1905-1931.4),湖北省公安县人。1924年在武昌中华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4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在学校学习期间,积极探求真理,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3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石首新场,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创建了石首第一个党小组和第一个党支部。还在石首北一区秘密组建了农民协会,为党在石首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年5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武昌学习,9月结业后,分配到宜昌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春,因工作需要,调江陵县郝穴人民自卫团任分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陵、石首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4月,又一次到宜昌工作,化名宋爱国。同年底在宜昌被捕。1931年牺牲于狱中,时年26岁。

【佘立亚】

(1897-1927.5),湖南省长沙县人。革命烈士。

【佘希洵】

(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台湾省。革命烈士。

【佘靖】

(1946.12),女,河北省束鹿县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长。

【佘英】

(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泸县(今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镇人。出身于贫民家庭,少好练武术。早年当过学徒、船工,加入袍哥义字。1894年20岁时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爷、泸州衙堂勇管带。后因不满清末政治腐败而辞职。为人重义疏财,好交朋友,被人称为豪士。1897年参加哥老会,被推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4年受《革命军》、《警世钟》等书影响,常宣传革命,被同盟会四川负责人黄复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东京,受孙中山接见。8月改名佘英,表示与清廷一刀两断。孙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三省哥老会众,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初返回泸州,密设同盟会于小市,联络党人,发展组织。先后在永宁、江安、泸州、隆昌、叙府(今宜宾)等地发动起义未成。几次险些被捕。但没灰心,重往日本购买武器回川,以图再举。1909年先后在广安、嘉定发动起义未成,便率队赴屏山与熊克武等谋取叙府,沿途与清军遭遇,腹背受敌,弹尽粮绝,伤亡殆尽。遂率会党数人,至川滇边境豆沙关,又遭敌围击。自知不能脱险,乃向清军晓以革命大义,慨然被捕,囚于木制笼中,沿途仍向群众宣传革命,押至叙府。在狱中,痛斥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难,牺牲时36岁。临刑前吟成就义诗一首:牡丹初放却先残,未捣黄龙死不甘。我本为民兼为国,拼将热血洒红毡。

1919年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中将。1938年国民政府明令给佘英公葬,后又拨款修建纪念碑(碑刻“追赠陆军中将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纪念碑”字样)。

1946年再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清史稿》补编二十一革命党人列传四有《佘英传》。碑塔至今矗立在泸州市忠山脚下市文化宫内。

【佘畯南】

(1915~1998年)广东潮阳人,出生于越南南汀。他于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学专业。1952年入广州市设计院,历任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要职和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